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

太極中-不平衡的陰陽


在許多易經的講述中,談到了「陰陽」是一個相對的、平衡的(或稱公平)狀態的概念,所以,有許多論述的方式也是以平衡狀態的概念來論述陰陽,就像西方科學中「磁學」的陰陽概念,就是在相對的平衡概念下來談的。

我對陰陽的看法,早期也是採用這種概念在學習,以平衡的觀念來論述各項遵循的道理,但後來受到曾仕強教授談易經陰陽的概念時,啟發了我對陰陽相對與平衡概念的另一種看法,主張在看陰陽平衡之道後,還要再看平衡中的不平衡之道。

易經之道,不在講平衡,也不在追求平衡,而是在追求改變,因為「萬物自然」是一直在改變的,在「自然」之中不變的道理,就是一直在改變。

所以易經所要講的,不是要我們改變,因為「大自然」本來就在變,而要告訴我們的是,在追求改變時,不能盲目的、漫無目地的改變,應該要遵循「大自然」告訴我們的方式來改變,這樣的改變才能順應自然、順應天道,進而可以逢凶化吉。

那這個跟陰陽的平衡與不平衡又有什麼關係呢?

我的論述是這樣的:

中國傳統的陰陽與西方的陰陽,最大不一樣的地方,是在西方的陰陽,沒有「人學」的特質在裡面,所以西方人看陰陽是物質上的陰陽,對物質可以設定一種對等的方式,並去了解平衡的特性是什麼?然後去追求這個平衡。

但中國人對於什麼叫做對等?什麼叫做平衡?甚至什麼叫做公平?都會滲入「人學」在裡面,那「人學」的特質是什麼?叫做「主觀意識」。

中國人對所有的事情,都是非常「主觀性」的,(講難聽一點叫「自私」,講好聽一點叫「自主」),在「主觀性」的看法下,就已經不是在看一個相對或平衡的關係了。

那「主觀性」又是什麼呢?通俗的講法就叫做:「先入為主」的觀念。

例如:我們常常在與人爭辯一個道理的時候,一旦說不過人家,就會講:"你對這件事情的想法,不要先入為主,要客觀一點,好不好。",然後自己就會認為,因為別人不客觀,主觀意識強,所以你講不通。

可是你有沒有想過,你要別人客觀的意思,那個「客」就是你,是要別人贊同你的想法,叫「客觀」,那你自己要說服人家的觀念,是不是也就是「先入為主」呢?你說是嗎?

因此,在現今西方潮流全球化的情況下,讓許多人會認為中國人常有不好的「先入為主」觀念,這,真的不好嗎?

還是你沒看到中國人在「先入為主」的觀念背後,其實有著隱藏更深層次的意義呢?

 

其實,「先入為主」的觀念,只要是人,要開始做一件事,就一定會有,而中國人傳承了五千年的中華思想,「先入為主」的觀念更是潛移默化,而且一定不會承認自己會有「先入為主」的觀念。

為什麼?我們再回來討論到平衡或公平性的關係,如果你可以再深入思考一下,要如何去定義這個平衡或公平性的關係。

假設,有一個對等的事件要我們發展,那麼既然是對等,就應該出現一個平衡點,而這個平衡點,是必須被固定下來,也就是說必須定義一個不能改變的點(就像是支撐天平平衡的那個支撐點一樣),如此,才能開始從這個平衡的點,來對待與發展這個對等事件的內容,甚至也需要根據這個點來評斷這個對等事件的內容是否公平與否,是嗎?

這就好像,我們常在講法律是公平的,所以我們要講公平,就必須站在法律的基準點上,來講公平,對吧!

可是,如果這個法律本身所站的這個所謂公平的點,就有問題的話,請問你還會覺得這是公平嗎?你會覺得平衡嗎?那麼此時,你還會追求這個平衡的公平嗎?還是想改變這個公平的點?

中國歷經五千年的歷史,經過各種不同的朝代,尤其在春秋、戰國,群雄割據的時代,在當時的每個國家,都會以自己國家的立場,來建立所謂該國的法律與該國的公平,此時,請問:趙國的人會覺得楚國人的法律對趙國來說,是公平的嗎?而你又要如何平衡趙國跟楚國之間的法律呢?

把這個場景換到今天在國際上的局勢,請問你又要怎麼來解決這些平衡?你或許會說,可以交給「聯合國」或「國際仲裁組織」來協調啊!

哈哈!「聯合國」本身就是一個最不公平的地方,因為這個組織有個最大不公平的權利,叫做「安全理事會的否決權」,而「國際仲裁組織」呢?更是一個角力權力的地方,那個權力大,就可以來解釋什麼是「島」什麼是「礁」。

所以中國人,看透了「先入為主」的觀念,深知任何事情都會有「先入為主」的觀念在裡面。

當別人說這個事情一定公平時,你心裡一定這麼想:「那是你講的公平,我怎麼知道這個事情到底公不公平,搞不好對你來說是公平的,對我來說就不公平了。」,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說,中國人有強烈的「主觀意識」。

那什麼是「客觀」?換個詞講,就是有很多個「主觀」,但是,當有很多個相同的「主觀」時,就能叫「客觀」嗎?

舉個例子,當有十個小孩跟你第十次要糖吃的時候,你會怎麼想?怎麼做?當有十個老人跟你第十次要糖吃的時候,你又會怎麼想?又怎麼做?

你還是不要回答以上的問題,因為你一回答,就會落入我的陷阱。

所以中國人會怎麼回答,答案是會回答:「該怎麼做,就怎麼做,到時候再看」。

你能體會這就是中國人深黯「先入為主」真正的道理是什麼?

因此,中國人在對待每一件事時,都會「先入為主」的先做觀察,叫做「靜觀其變」,看到了其中的「變」之後,才會開始尋求因應之道,這就是中國人的「人學」之道。

什麼「主觀」?什麼「客觀」?都不是,而是叫「先入為主」。

那這個「人學」之道,又是從那裡來的呢?答案就是「易經」。

中國人的陰陽在易經中,當「無極」生「太極」時,就出現了「陽」,所以會以「陽」為主,就好像一個事件發生了,當然是以該事件為主,來思考所有與這個事件相關會發生的事情或狀態。

因此,中國人認為:萬物有陰陽,但不一定是相對的,可能還是混合的、亂七八糟的,誰說一定要相對呢?所以只要有了開始,就是不平衡、不對等的。

所以當西方人說:「人,生而平等」時,你會不會開始氣憤的說:「為什麼老天對我這麼不公平,沒有出生在郭台銘之家。」,然後開始怪你的老爸、老媽。
還是你選擇中國人的方式,說:「人,生下來就不平等」,因此你可以「知足常樂」,也可以「奮發向上」。

萬物也因為不平衡、不對等,才會產生變化,「陽」是因為「陰」的支持而產生的,但「陽」卻也會受到「陰」的干擾而消失或隱藏,甚至這個「陽」也還會受到另一個「陽」的衝撞,而「陰」跟「陰」之間,也會因為要支持或干擾「陽」,而產生「陰」之間的「爾虞我詐」,但不管如何,萬物也因為有了這些相互之間的支持、衝撞、干擾等的各種變化,才得以「生生不息」!

對西方人來說,講求公平、對等的方式,是先定義一個不變的公理,在這個公理下,來講這些公平、對等、平衡的處理方法。

而中國人,骨子裡就會懷疑平衡點的公平,叫「相對的不平衡」,所以認為天下不會有公平的事,即使有,那也是曇花一現,因為這個平衡點也在改變。

但中國人就會因此而不追求公平了嗎?不,中國人反而會更謹慎的逼近這個目標,當平衡點變、追求平衡的方法就要改變,這在外人看起來,乍看下就會覺得中國人「舉棋不定、顛三倒四、朝令夕改」,但這就是五千年文化所培養出來的中國人,也就是易經「變」的道理,有趣吧!

最後的結論就是,外國人要了解中國人,就要先懂得「易經」的道理,中國人要知道如何因應隨時在改變的局面,更要深入的研究「易經」的道理。